北京市曾于2004年、2005年、2008年、2012年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第二、三、四和五阶段地方油品标准。
2015年,各级环保部门下达行政处罚决定9.7万余份,罚款超过42.5亿元,分别比2014年增长17%和34%。为此,检查组建议,要完善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建立健全相关部门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加强环境司法队伍建设,加大对环境违法案件的强制执行力度。
检查组建议,要加快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对照环境保护法的要求,及时修改完善环保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建议尽快解决环境执法监管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一天,北京再次迎来了中度雾霾天气。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环境侵权责任民事案件等适用法律的司法解释,强化监督指导。
此外,最高人民检察院开展了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加快制定完善农业和农村环保法规,规范肥料使用,保护耕地质量,为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大气污染具有区域性、扩散性等特点,不同区域层面的考核要体现差别化。
特别是对于县区来讲,其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有限,而且县区之间污染物扩散效应相对明显,因此空气质量更适合作为考核的一项重要指征,而不是唯一的刚性标准。首先,地方应科学制定年度改善目标。排名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要多措并举保证考核方法科学、排名公正公平。这种来自政绩方面的压力,无疑逼着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想方设法地致力于空气质量改善。
打赢大气攻坚战,必须持续采取 三不三直方式加强监督检查,让造假者措手不及,斩断造假背后之黑手,真正挤干监测数据的水分,保证监测数据真实可靠,还原真实空气质量。因此,可以将不同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综合性指标的同比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并在评价体系中进行必要、科学、合理的量化。
第三,要做好信息公开和专项督查。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发展和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另外,把位次的变化作为排名依据,有利于地区之间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局面,从而有效调动不同地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热情和主动性。全面优化考核机制王冠楠 (江苏˙市环保局)严格考核是强化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抓手。
由于同一地区不同年份同一个时间段的气候、气象等客观因素具有一定的相似相近性,以年为时间单位的时间纵向比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年度改善目标要充分考虑科学性、可行性,特别要避免层层加码现象。大气污染治理非一朝一夕之力,国外一些城市的治理历程长达数十年,我们要有决心更要有耐心和恒心,打好持久战。每年,上级政府都会对下级政府实行包括环保在内的绩效目标考核,下级政府将相关考核指标分别落实在主管部门头上,有的只要结果,不管过程。
因此,把一个地区在目前排名体系中的位次变化情况作为衡量其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情况的参考,有其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同一地区同一年相邻月份的气候、气象等客观因素虽然有变化,但也具有一定的相近性。
三是大气环境质量区域排名的位次变化情况。建议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向全社会公开,广泛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大气污染现状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二是大气环境质量环比改善的情况。如何使考核制度更加科学、合理,需要认真审视。一是大气环境质量同比改善的情况。本版今日特刊登相关来稿,以期引发思考。关于《大气质量排名如何完善》的讨论,社会各界对大气环境质量排名话题的热议持续升温。
大气环境质量地区间横向排名模式中地区的位次变化情况,能或多或少地反映各地区环境质量改善或恶化的情况。数据好看需从源头减排张厚美 (四川˙市环保局)环境空气质量的好坏是一个地方空气污染程度的综合反映
从一票否决到挂牌督办、甚至到行政首长问责等,各地对环保考核越来越严格。加快火力发电、钢铁、有色、化工、水泥、建材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推进城市主城区重污染企业环保搬迁、改造,大幅度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
同一地区同一年相邻月份的气候、气象等客观因素虽然有变化,但也具有一定的相近性。打牢微观基础,宏观目标才能实现。
关于《大气质量排名如何完善》的讨论,社会各界对大气环境质量排名话题的热议持续升温。一是大气环境质量同比改善的情况。改善环境空气质量需要下真功夫、硬功夫、苦功夫,对为了显示治污政绩而造假的、对监管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作为懒作为的、对相互推诿扯皮不认真履行职责的,要给予党纪政纪、法律责任等层面的问责。排名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要多措并举保证考核方法科学、排名公正公平。
这种来自政绩方面的压力,无疑逼着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想方设法地致力于空气质量改善。三是大气环境质量区域排名的位次变化情况。
其次,编制下达目标责任书。大气污染治理非一朝一夕之力,国外一些城市的治理历程长达数十年,我们要有决心更要有耐心和恒心,打好持久战。
因此,把一个地区在目前排名体系中的位次变化情况作为衡量其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情况的参考,有其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受政绩观的影响,环保数据造假极有可能禁而不绝,有的甚至是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参与造假。
另外,把位次的变化作为排名依据,有利于地区之间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局面,从而有效调动不同地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热情和主动性。开展空气质量排名,极大地调动了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积极性,起到了最基本的监督与整改作用。建议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向全社会公开,广泛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因此,可以将不同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综合性指标的同比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并在评价体系中进行必要、科学、合理的量化。
年度改善目标要充分考虑科学性、可行性,特别要避免层层加码现象。在考核重心上,在国家、省的层面,要从宏观角度出发,以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为主要着力点;市、县层面要把考核工作重心下移,重在督促大气污染防治各项具体措施有效落实。
大气环境质量地区间横向排名模式中地区的位次变化情况,能或多或少地反映各地区环境质量改善或恶化的情况。只要各项措施按时到位、持之以恒,即便监测数据一时差强人意,长期来看,空气质量改善的基础仍然稳固。
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有可能因自然界自身原因引起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有因季节性影响如北方冬天要供暖、老百姓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等,有因本地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工地扬尘、道路扬尘、秸秆焚烧、生活炉灶治理不到位等引起。笔者建议从3方面优化大气环境质量的考核机制。